欢迎访问宜春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学子擂响千年得胜鼓,傩面舞动传非遗—宜春学院留学生亲身体验万载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25-06-18

2025年6月12日,江西万载县潭埠镇池溪村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宜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来自巴基斯坦的SANA ULLAHJAWAD ALIWASIMABRAR四名留学生。在专业传承人的指导下,他们戴上傩面、挥动鼓槌,亲身体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载得胜鼓与开口傩舞的千年魅力。

万载县拥有4项国家级非遗—得胜鼓、开口傩、夏布织造技艺和花炮制作技艺。随着“非遗进校园”和文旅融合深化,这些曾面临传承危机的古老技艺,正通过青春之手重获新生。

非遗传承人丁小云和留学生拍照留念

此次活动是宜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2025年“中国非遗文化体验年”系列活动的核心环节。学院以“深融•共生”为主题,全年计划持续开展非遗实践课程,从年画、皮影到傩舞、鼓乐,构建起留学生感知中华文明的立体课堂。

文化年启航:从校园工坊到田野传承

国际教育学院的非遗文化体验年初就开始布局“非遗文化体验年”的启动,标志着将文化实践推向更深维度。上半年“和合致美•年画新语”展览中,留学生们身着汉服绘制脸谱、操作皮影,让年画艺术在青春手中焕发新生;去年秋季的博物馆烧箔画体验,则通过铜箔烤制的色彩变幻,揭示了传统工艺的科技智慧。

SANA ULLAH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得胜鼓


跨越时空:傩鼓声中的文明对话

池溪村傩神庙内,传承人捧出明代武将傩面,向留学生们讲述每张面孔背后的故事。ABRAR戴上重达三斤的傩面,视野虽受限,却从眼孔中窥见幸福生活力量“面具遮挡了我的脸,却让我更清晰地听见自己的心跳—那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的渴望。ABRAR在练习间隙感叹道。

隔壁院落的得胜鼓教学更为热烈。传承人分解“急急风”鼓段技法,JAWAD ALI手持槌棒反复练习,汗水浸透衣背仍不停歇

(留学生们在传承人指导下体验傩舞,试戴傩面具

活态密码: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

万载非遗的保护实践为留学生提供了鲜活样本。曾经的傩舞仅在正月巡演,得胜鼓限于庙会祭祀;如今,它们已融入婚嫁、寿诞、开业庆典等日常生活。

池溪小学的孩子们在传承人指导下练习傩舞步法;夏布文化馆将1600年历史的织造技艺转化茶席、手提包等文创产品;而“非遗进校园+文旅展演+社群传承”的模式,更让古老艺术扎根现代土壤。

世界回响:从文化体验到价值传递

对留学生而言,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理解中国的钥匙。当WASIM模仿傩神挥剑的动作,他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祥瑞的祈愿从未分隔JAWAD ALI在返程车上构思着,“胜利的喜悦是世界通用的语言,而傩面的故事值得讲给所有人听。”

四名留学生与傩队成员持非遗文化道具合影

当留学生的鼓槌敲千年皮面,当傩面遮住异国面容,非遗不再是陈列馆的标本,而成为流动的文明对话。每一次击鼓、每一式舞步,都在书写文化"活起来"的当代注解—这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一审阿不都拉·阿不都热依木

二审龚梦晨

三审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