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宜春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我校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

 

发布时间:2020-11-18

近日,接教育部《关于批准2020年上半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通知》(教外函〔2020〕50号)文件,我校与俄罗斯萨马拉国立社会与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音乐学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此次教育部共批准32个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我校项目是江西省唯一获批项目,也是学校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

一直以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坚持“外事工作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秉承开放办学理念,加强与国(境)外高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推进师生国(境)外合作交流项目,稳步开展留学生教育,为学校国际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党委书记李雪南参加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学汉语教学中心揭牌仪式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曾晓春与俄罗斯高校洽谈合作办学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蒋钰与波兰高校洽谈合作办学

时任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拿督·扎伊努丁·宾·叶海亚先生一行访问我校

近年来,学校与国(境)外高校、机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成果颇丰。2016年,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拿督·扎伊努丁·宾·叶海亚先生一行访问我校,出席学校与马来西亚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并受聘为荣誉教授。至今共选派45名学生、9名教师赴马参与各类学习、交流活动。2017年,与韩国金泉大学、庆北保健大学联合申报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首批招收38人。2018年,与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学联合申办的汉语教学中心(孔子学院模式)通过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批准并正式揭牌,填补了学校孔子学院建设的空白。2019年,首次参加了由省教育厅主办的海外教育展,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开展教育合作交流,与两国4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2020年,与泰国格乐大学签署合作协议,采取“0.5+1.5”模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学校师生学历提升创设了平台。

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匈牙利、乌克兰、白俄罗斯、韩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泰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涉及合作办学、师生学历提升、教师研修、学生交流及实习等方面。近三年来,先后选派200余名师生赴国(境)外进行合作办学洽谈、学术交流、短期研修、交换生、带薪实习及学历提升等项目。

学校稳步开展留学生教育,努力拓展留学生教育层次和类别。目前,共有来自11个“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322人,就读于临床医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市场营销和农学专业,留学生规模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留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类中华传统文体活动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高校之窗等国家级媒体报道。2016年,留学生在第二届“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比赛中获得江西赛区团体一名、西南赛区团体一名和全国总决赛第十四名,成为首次晋级全国总决赛阶段的江西高校。2018年,在第三届“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活动中获得团体江西赛区总分第二。2018、19连续两年,留学生在全国农耕大赛中连续取得国际组团体第三名及各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连续多年,留学生在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取得名次,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学校海外汉语教学中心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服务中印人文交流,让“汉语之花”在印北绚烂绽放。中心首批招收学员100余人,涉及公选课、兴趣课和证书课,年学时320节并举办各类中华传统文化活动5场,20余家当地媒体,用印地语,旁遮普语和英语三种语言在当地和周边4大城市报道了这些活动。时任驻印度大使、现任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现任驻印度大使孙卫东、珀瓜拉市市长阿伦先生等政要对中心高度评价。时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李碧建公使向中心捐赠汉语学习教材千余册。疫情期间,中心联合全印中国学联、印度中文导游团体及其他在印爱心人士,协助捐赠、运送医用物资回国。组织印方师生录制祝福视频并坚持线上教学,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我校汉语教学中心在疫情期间克服困难,坚持线上教学的事迹。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各类国(境)外合作交流项目由线下开展转为线上开展。学校积极与国(境)外高校、机构保持联系,前置沟通新项目,为恢复国际流通后项目落地蓄力。同时,积极引进国境外网络授课项目,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理科大学、玛拉工艺大学大学合作,开展教师博士网络授课项目,减少因疫情对教师学历提升的影响。同时,继续做好各类项目宣传活动,举办新生外事纪律和国际交流项目宣讲会,开设雅思与教育国际交流公选课,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及时发布通知及各类项目信息。

接下来,学校将以此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为契机,切实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师生对外合作交流,努力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为建设开放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